2024年9月20日至23日,“澜湄流域经典傣文手稿研究工作坊:历史、跨区域与数字人文”(Workshop on Tai Tham Manuscripts along Lancang-Mekong River: Exploring Historical, Cross-Regional, and Digital Humanities Perspectives)在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成功举办。该工作坊分别包括历史、跨区域与数字人文等多个方面的议题。
此次工作坊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Borderlands Ethnic Studies in Southwest China at Yunnan University(NaCBES))、
主办。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泰国清迈皇家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老挝琅勃拉邦佛教档案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云南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教学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工作坊。工作坊包含了开幕式、合影、主旨演讲、研究汇报、澜湄流域合作倡议、互赠研究成果、圆桌会议、闭幕式等议程。
图1 与会学者合影留念
9月21日上午,澜湄流域经典傣文手稿研究工作坊正式开幕。开幕式在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二楼报告厅举行,由
副院长李志农教授主持,
院长何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学者一同到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本次工作坊的第一个议题为“跨区域视角”,该议题由
游天龙老师主持。来自德国汉堡大学手稿文化研究中心(CSMC)的Volker Grabowsky教授的主旨演讲"Colophons in Tai Manuscripts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the Role of Scribes and Sponsors"(《傣文手稿中的版本信息及其展现的抄写者和供养者的作用》)开启了澜湄流域经典傣文手稿研究工作坊的序幕。随后,来自泰国清迈皇家大学的Direk Injan老师与云南大学的龙晓燕教授、高兴老师分别以"Tamnan Phra Chao Liap Lok (Legend of the Buddha Travels): Concept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佛祖巡游传>(Phra Chao Liap Lok)湄公河流域佛教传播的概念与反思》)、"Classical Tai Chronicles and the Study of Regional History in the Upper Mekong Region"《经典傣文编年与上湄公河地区区域史研究》)、"'Chronos'and 'Kairos': Time Notation in the 'Paratexts'of Tai Tham Manuscripts from the Lancang-Mekong River"(《标度时间与时间之流:澜湄流域经典傣文手稿“副文本”中的时间记法》)为题分享了个人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引起了与会学者、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图2 何明教授致开幕辞
图3 Volker Grabowsky教授作主旨演讲与现场讨论
图4 议题一中与会学者的分享与讨论
9月21日下午,工作坊进入了第二个议题环节——数字人文视角,该议题由云南大学郭茂灿老师主持。在议题中,来自波兰的德国汉堡大学Agnieszka Helman-Ważny教授、来自复旦大学中华古籍研究院的黄艳燕老师、来自老挝琅勃拉邦佛教档案馆的Khamvone Boulyaphonh先生及来自泰国的德国汉堡大学研究员Silpsupa Jaengsawang等几位学者分别发表了题为"Traditional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in Book Manufacture in Laos and Northern Thailand"(《老挝与泰国北部书籍制作的传统材料与工艺》)、"Cultural Heritage and Technological Preservation of Palm leaf Manuscripts"(《贝叶文化传承与科技保护》)、"The Preservation of Manuscripts at the Buddhist Archives of Luang Prabang: Discovering Tai Lü Manuscripts at Pak Chaek Village, Luang Prabang Province"(《琅勃拉邦佛教档案馆手稿的保存:琅勃拉邦省Pak Chack村傣泐手稿的发现》)、" The Legend of the Sun: Lao Manuscripts of Astrological Treatises"(《<太阳传说>:老挝占星学文献手稿》)的演讲,与会学者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图5 议题二中与会学者的分享与讨论
当天下午,
院长何明教授向与会单位的各位专家学者发起了名为“澜湄流域经典傣文手稿研究合作联盟”(Initiative for Research Cooperation on Tai Tham Manuscripts in the Lancang-Mekong Basin)的倡议,得到与会单位的积极响应。会后,汉堡大学,清迈皇家大学,老挝琅勃拉邦佛教档案馆等单位代表向
赠送研究成果、文献手稿等。
图6 与会学者向主办方赠送图书、手稿等
9月22日上午,工作坊开启了“文本释读与社会语境”视角的讨论,该议题由
何海狮老师主持。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戴红亮教授,云南大学的周娅老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李程鹏博士及上海师范大学的玉腊光罕博士分别以"Comparison of the Plot and Content between the Dai Language ‘Chang Ahan J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Ba Han Scriptures"(《傣文<长阿含经>与巴汉相应经书情节和内容的比较》)、"The 'Lost' Classics: The Observation and Reflect on the Social ‘Disembedding’ of Tuo-Tham Manuscripts in Contemporary Dai Society of China"(《“失落”的经典:当代中国经典傣文的社会性“脱嵌”——一位“观察者”的观察与思考》)、"An Initial Exploration of the Reception of the Uṣṇīṣavijayā-dhāraṇī-sūtra in Theravāda Buddhist Regions through Tai Tham Manuscripts —— With a Discussion on Methodology "(《从经典傣文手稿初探佛教<佛顶尊胜经>在上座部佛教的接受——兼谈方法论》)、"The Causes and Recogni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Literary Reading and Colloquial Reading in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西双版纳傣语文白异读及识别意义》)为题汇报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议题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讨论。
图7 部分学者在线上分享汇报并参与交流讨论
图8 议题三中与会学者的分享与讨论
9月22日下午,工作坊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历史视角”的讨论,该议题由
马居里教授主持。来自国内社科界有关机构的梁晓芬、王雪莹、杨林芬等学者就历史视角分别以"Regional Perspectives, Manuscript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ravada Buddhism in Yunnan Province"(《区域视野、手稿文献与研究方法:对云南南传佛教历史研究的多重反思》)、"Cross-cultural Trade from Tai Lue Perspective in the First Half of 19th Century"(《道光年间傣族视角下的跨文化贸易——以傣文唱词<上思茅歌>为中心》)、"Recording and Reconstruction: A Study on the Compilation of Tai Tham Script Palm-leaf Archiv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emory"(《记忆与重构:社会记忆视域下傣文贝叶档案编纂研究》)为题进行分享汇报,引发了与会老师和学生的广泛的讨论。
图9 议题四中与会学者的分享与讨论
图10 Volker Grabowsky教授参与圆桌讨论
工作坊最后一项议程——闭幕式由马居里教授主持。马居里教授对与会的国内外学者代表、学生及现场志愿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并对“澜湄流域经典傣文手稿研究合作联盟”的成立表示热切地期待。至此,澜湄流域傣文经典手稿研究工作坊圆满落幕。
图11 马居里教授致闭幕词
基于地缘、族源等天然纽带,澜湄流域的族群一直有着宗教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基础。经典傣文是中国西双版纳、临沧,缅甸掸邦、泰国北部、老挝等澜湄流域傣泰族群,布朗族、佤族等共同使用的文字,由此也在澜湄流域产生了大量的经典傣文抄本。这些抄本不仅是澜湄流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澜湄流域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语言、历史、文化,以及不同族群之间互动、交往、交流等的重要文献。此次工作坊旨在通过从历史、语言、文学以及数字人文等视角分析经典傣文手稿,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将信息技术用于经典傣文手稿文献的数字化、整理、分析和研究,不仅代表了手稿研究的新视野,即将信息技术与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等人文科学的融合,亦代表了经典傣文手稿研究的全新路径。从多种视角出发开展对澜湄流域傣文经典手稿的研究,为促进澜湄流域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对话提供了新的路径。
撰稿人/彭明涛
编审/马凡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