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吴振南
现任职称、职务: 讲师
研究方向:民族生态文化,柬埔寨文化
工作内容(行政教师):教学科研岗
教学任务:(所承担的课程名称):《社会研究方法》、《世界民族概况》、《东南亚的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
教育背景:
时间:(1999年9月——2003年7月)学校名称:云南财经大学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时间:(2003年9月——2007年7月)学校名称:云南大学 专业:民族学
时间:(2009年9月——2012年7月)学校名称:厦门大学 专业:民族学
主持科研项目:
[1]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生态扶贫的文化驱动力研究”(项目编号:16BMZ082)。
[2] 承担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第60批),“西南少数民族生态产品之生产模式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016M602725)。
[3] 承担云南省教育厅
基金重点项目:“云南少数民族的橡胶经济”。
[4] 承担厦门大学课题“东南沿海的生态环境与文化适应研究:以闽南沿海地区为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01122G001)。
[5] 参与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与地域特色文化研究”,项目负责人曾少聪。
代表论文和研究报告:
[1] 《柬埔寨洞里萨湖琼克里浮村的越南裔船民》,《世界民族》,2016年8月。
文章考察了柬埔寨洞里萨湖流域浮村越南裔船民的社会生活。得出结论认为,受到历史因素和现实文化隔阂的影响,越南裔船民还难以完全融入到柬埔寨社会中。但事实证明,在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湄公河流域,不同民族共处共存才是民族关系实践的必然选择,历史经验值得沿河各国认真反思。
[2] 《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西双版纳橡胶经济》.《广西民族研究》,2012第1期。
该文章将统计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在民族问题研究中。较为完整地收集了2010年度之前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水稻产量统计数据。分析了降水、气温等基础气候数据与橡胶经济之间的波动关系。比以往的研究更为重视基础数据分析的讨论。提出了橡胶经济区面临的生态退化、青年失业、社会结构调整等社会问题。
[3]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人口流动的经济和生态因素分析——以麻栗坡县A瑶族村为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第1期。
该文提出:我国内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越南北部边疆地带三者之间在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上形成了阶梯级次的差别。相对恶化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是推动人口流动趋向的重要原因,所以当地跨国婚姻现象频繁发生。文章审视了生态问题在边疆地区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对人口流动和生态恶化带来的边疆村落空巢化,生态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4] 《西双版纳橡胶种植与短期气候变化》,载《中国文化与环境(第一辑)》,尹绍亭、漥田顺平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文章从物候变化的角度进行观察,探讨气候波动——生态变化——传统文化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与愿景。对全球化的气候变化与局部气候变化进行了对比考察,强调了区域生态调节的重要性。
[5] 《橡胶经济与傣泐社会——西双版纳曼村傣泐人的土地利用转换与社会文化变迁》,载《贝叶文化与傣族和谐社会建设》,郭山、周娅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文章就傣族社会土地利用转换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思考,特别关注到傣族社会在急剧变化的时代见遇到的挑战和冲击。其研究收集到的资料,成为此后一系列研究的基础。
主要著作和文集:
《著作名称》,出版社,时间(2000年9月)
[1]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乡民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
该文运用文化唯物主义论的观点对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以闽南地区的一个沿海村庄为中心,系统讨论了海岸带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与地方的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在闽南沿海地区山海兼具、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下。开发和利用海岸带资源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支撑,在缺乏有利条件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内卷化的过程促进了地方家族组织的形成。
文中探讨了类似海洋空间这样流动性极强的公共资源,人们如何在公有和私有权益之间实现博弈和协作,通过家族、祠堂、村干部等社会组织,乡村内部在资源权属分配问题上,存在着独特的运行逻辑。采用的研究方法,综合了前人的研究并有所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