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礼,男, 2000年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毕业,影视人类学硕士;2001年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民族学专业硕士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15年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专业博士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
人类学博物馆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副研究员。
个人履历:
2001-2004年,云南大学人类学系,助教、讲师
2004-2016年,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影视人类学实验室,主任
2016-至今,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影视人类学实验室
讲授课程:
《文化人类学概论》、《影视与中国民族》、《影像技术基础》、《纪录片创作与实践》、《影视人类学》;以及云南大学在线课程《影视人类学概论》,网络课程《民族志电影实践视频公开课》。
科研项目:
2000-2008年,尹绍亭教授主持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之月湖彝族文化生态村子项目负责人。
2012年,影像中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纪录片摄制项目。
2014年,光阴的故事——寻找照片里的她纪录片拍摄项目。
2017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之布朗族蜂桶鼓舞。
撰写的论文(2009年以来):
1.《民族志电影实地拍摄的基本准则》,《江汉学术》,2022年第1期。
2.《作为反思共识的民族志电影》,《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3期。
3.《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当前境况》,《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12日。
4.《论民族志电影制作者进入影片的必要性》,《江汉学术》,2019年第5期。
5.《论民族志电影中文字的反影像叙事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9年第1期。
6.《乡村影像中的主位视角》,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2日。
7.《理解民族志电影真实性的三个维度》,《江汉学术》201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卷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8.《论民族志电影的内涵和外延》,《江汉学术》,201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卷2017年12月全文转载。)
9.《民族志电影的剩余素材》,《视觉人类学论坛第3辑》,2017。
10.《通过<中国>接近中国》,《视觉人类学论坛第2辑》,2016。
11.《碎片与想像整体:民族志写作与纪录片表述困境》,《影视文化》,2016。
12.《“民纪片”中的“扮演”与影像真实性》,《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4辑,2014。
13.《从“拖”到拖:石林彝族恋爱方式中时空区隔的维系和失范》,《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14.《改革开放30年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变迁——来自云南省西盟县大马散佤族村的田野报告》,《思想战线》,2009年第1期。
出版的专著:
1.《石林月湖村的密枝节》,云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2月。
2.《被隐藏的相遇:民族志电影制作者和被拍摄者关系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1月。
3.《民族志电影实践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
4.《佤族木鼓舞》,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11月。(与马祯合著)
5.《民族志电影的民族志——重“观”<不再缠足>和<故乡的小脚奶奶>》,民族出版社,2015年3月。
6.《民族文化生态村—当代中国应用人类学的开拓—传统知识发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民族志电影:
1.《音响马散》,2022年,87分钟。陈学礼摄制。响水十年影像。
2.《辣操的刺绣》,2020年,108分钟。陈学礼、卢俊糖、刘莉、李云芬、陆红拍摄,陈学礼剪辑。入围2021年中国第四届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非遗影像单元。
3.《深山老林普洱茶影音志系列一:上囡村影音日志》,2018年,97分钟。策划:林利斌、陈学礼。拍摄:陈学礼、岩勐布、岩上应。剪辑:陈学礼。2019中国第三届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荣誉展映。
4.《照片里的她》,2015年,105分钟,福特基金会资助。摄制:陈学礼、寸炫、武蔚、王颖、琚婷婷。2017年中国第二届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铜奖。
5.《回乡偶记》,2012年,53分钟。2014年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特邀单元。
6.《故乡的小脚奶奶》,2010年,35分钟。
7.《马散四章》,2008年,81分钟。2009年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2015年中国首届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
8.《撒尼男人的盛典》,2003年,48分钟。
9.《刘永周和他的皮影》,2000年,47分钟。(合作者李建钦)。挪威人类学电影节(NAFA),2006年。
10.《不再缠足》,1999年,26分钟。(合作者李建钦)。德国哥廷根国际民族志电影节,2000年;日本国际研究基金一等奖,2000年。
兼职: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