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网站

常用下载 | 学校首页
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云南大​学民族学系人才培养
作者:发布日期:2023-06-12点击数:

 

一、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简介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吴文藻、费孝通、许烺光、田汝康、方国瑜、江应樑、杨堃等享誉国内外著名专家曾任教于云南大学,为民族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优良的学术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民族学人才培养体系。民族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2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民族学学科召集人1位教育部民族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0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位中宣部宣传思想青年英才,4云南省云岭学者,3位云南省“文化名家”,10位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在历次学科评估名列前茅,第四(2017)、第五轮(2022)学科评估获A+,2017年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9年入选一流本科建设名单。目前,民族学专业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民族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基地云南省民族研究院等一流学科平台。民族学专业已经逐步建成课堂、田野、语言、技术四维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名列国内前茅。

二、人才培养定位

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主要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博士)两个层次的民族与边疆治理高层次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如下: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国家战略需求为根本,谙熟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理解民族形成历史过程,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能够服务和从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乡村建设、城市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管理、跨文化(跨文明)的交流、文化多样性传承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复合人才目标。

三、能力特色

民族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调查、理解与分析社会文化、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以及开展民族工作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具备胜任党政机关、教学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国际组织、企业相关工作,以及民族宗教事务、文物与博物馆、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文化传播与新媒体等方面工作的能力。核心能力包括:

社会调查能力

民族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必须掌握扎实的田野调查能力。熟练掌握参与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绘图、语言调查等田野调查方法,具备吃苦耐劳的田野工作精神,具备适应农村、牧区等调查地点生活习俗和工作环境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合作和协调能力,能够与调查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具备与之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遵循田野调查伦理,合法、合理取得所需田野资料;尊重被调查者等知情权、隐私权;保护合作人和当事人免受身心侵害;避免触犯族群文化敏感和社区行为禁忌。

(二)政策实践与执行能力

民族学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民族学研究的前期学术成果、理论方法和国内外前沿动态;了解、把握中国民族、宗教等相关工作领域的方针政策,关注中国和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态势、类型和动向;通过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会议、社会实践、田野调查等方式积累学术信息和实证资料,善于利用互联网、学术交流等手段获取民族学研究的信息、动态和研究成果等学术资源;善于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通过运用参与观察法等多种方法记录地方性知识,全面、系统、深入地搜集多形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三)报告写作能力

民族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把握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发现与时代、与民族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根据深入的田野调查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四)规划与活动策划能力

民族学专业学生可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供新资料、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见解,对推进、深化和开拓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对解决当前民族问题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

民族学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强化中文和英语学习外,还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西南少数民族语言和泰语、越语、缅语、老挝语等东南亚国家语言文字,具备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开展调查研究的语言能力。为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储备语言能力。

四、能力支撑

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以知识+田野+技术+语言+艺术”的维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

(一)系统学习理论和政策

通过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专家做学术报告、举办学术会议和师生共同开办读书会等环节,让民族学专业学生熟练掌握扎实的民族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深刻理解把握中国民族、宗教等相关工作领域的方针政策,熟悉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势、类型和动向,掌握系统分析和阐释民族理论政策的能力。

(二)田野调查实训

民族学注重学生的田野调查实训,明确规定学生的田野实训时间要求,即本科生必须完不少于30天,硕士研究生的田不少于6个月,博士研究生不少于12个月。民族学专业为保障本科生的田野调查实训工作,建立了民族学专业实习督导制,由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以及专业负责人组成实习督导组,全面负责本科生的田野调查实训。同时,学院自2005年开始在云南省建立了14个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基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田野调查实训提供固定的调查地点。同时,民族学专业实行全员导师制,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样享受导师的全过程指导,除了参加学院组织的统一实训外,还可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过程,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田野调查实训和科研训练。以此提升田野调查能力。

(三)技能提升训练

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民族学专业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专业技能提升训练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成员从校内外聘请影像技术、数据可视化能力、创意创新技能、GIS技术、问卷设计和社会评估等领域的专家,专门负责民族学专业学生的技能提升训练工作。

(四)开设语言课程

民族学专业为学生开设了彝语、傣语、白语、傈僳语、佤语等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泰语、越语、缅语、老挝语等东南亚国家语言文字课程,聘请校内外的相关语言学专家授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五)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通过组织学生申报和参与“挑战杯”“大创”“互联网+”以及研究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加强导师和专家团队在学生申报项目和实施项目过程中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