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网站

常用下载 | 学校首页
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人才培养
作者:发布日期:2023-06-12点击数:

 

一、社会工作专业简介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吴文藻、费孝通等前辈创立的社会学时代开设的社会调查与服务类课程。1992年设社工本科专业,1993年开始招生,是全国最早开办社工专业十所高校之一。云大社会工作专业最早属于人文学院历史系,2000年单独成立社会工作系,2003年社会工作系获得社会学硕士(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方向)授予权,2005年社会工作系并入公共管理学院,2011年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授予权,2013年云南大学成立云大社会工作学院。2016年社会工作系调整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学院),2018年社会工作系获社会学一级博士点(下设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方向)。经过30年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与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具有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学风端正,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90%的教师毕业于社会工作及其支撑专业,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及海外留学访学经历,30%的教师具有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现有国家级社工专家4人、第三届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指委委员1人、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儿童智库专家1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1人、云南省“万人计划”1人、“兴滇人才”5人、云南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2人。师资队伍中既有学术功底深厚的专业带头人,也有积极进取的年轻的新生力量,形成了传、帮、带相结合,教师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人才培养定位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技能,能在民政、司法、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等政府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及其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政策研究、社会保障、社会调查与评估等工作的中、高级专业人才。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的民族与边疆治理高层次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如下:

发挥专业特色优势,以服务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国家重大战略为使命,培养社会责任感强、专业技能扎实和创业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社工人才,建设西部社会工作专业高地。

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广泛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巧,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基础性作用的专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是国家中长期(2010-2020)人才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六类人才之一。

(二)主要课程

我校社会工作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福利思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

按照国际相关规定,社工本科生实习应不少于400小时。我系社工专业本科生的实习主要包括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两部分。其中,课程实习不少于80小时,与专业所修实务性课程同步进行,主要分布在第5、6两学期;毕业实习不少于320小时。

授予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三)具备核心能力

1.规划与活动策划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面对服务对象,通常采用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工作方法,社区工作中最常见的是社工开展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开展前就需要社工具备策划能力,不是简单的有时间、地点、参加对象、流程几大要素,在策划活动或者设计项目时,遵循社会工作原理与方法,体现专业性与切实行。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往往不是个人,如在团体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中服务对象是以群体出现的,因此社会工作者需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

2.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社会工作在近百年的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作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初的社会工作对象是处于社会底层,基本生存出现困难的群体,现代的社会工作对象逐渐扩展到广泛的有着不同需求的社会大众。受助对象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行业。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案主都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是社会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同时还需与帮助和服务的人与机构、团体交往。因此,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交往方面是多面手,合理、得体、娴熟地在社会资源的供需两端进行协调与联络,达到社会工作事业的目的。

3.文字写作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通过大量的专业实践,同时完成大量实习报告的撰写,实习日子、工作简报、活动策划等文字工作的撰写。开展个案、小组还是活动都需要撰写服务记录,需要社工在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服务结束后进行撰写相应文书。社工的服务需要通过文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工作者除了要会开展服务,还要会写文书。

3.资源协调整合能力

社会工作者需要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部门及其他专业介绍和提供专业资信的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社会工作者要顺利地开展社会工作,也得获得广大群众在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具备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善于协调社会工作的多方参与部门、参与者的关系;引导与帮助广大群众对社会福利政策增强认识、加深了解。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行业,只有与开展工作的资源方保持良好的合作,才能为社会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与基础。

(四)社会工作本科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到相关政府部门、有关事业单位、高校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从事社会服务管理、社会服务及学生服务与理管工作。

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

(一)培养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MSW)为适应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要求而设立,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专门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主干课程

《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高级实务》、《社会 方法》、《专业英语》、《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工业社会工作》、《社区发展与规划》、《社会服务项目设计与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专业课程,并在学校督导和机构督导的联合指导下完成800个小时的实习,结合个人实习内容撰写学位论文。

授予学位:修完本专业规定的所有学分,经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和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审核通过后,授予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

(三)具备核心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除了要具备本科学生的具备的核心能力,还应具有以下核心能力。

1.社会服务项目运行、管理与评估能力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要求社会工作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项目化运作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工作常态。项目的相对独立、集中管理以及高效运作便于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展现,也有利于服务标准和服务品牌的提炼。然而,随着社会工作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社工机构的数量大幅增加,但政府购买的项目有限,机构只能依靠自己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服务来获取政府的支持。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熟悉项目化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提升项目运作水平,能够保证所要提供的服务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设计,通过计划、实施和评估,实现各方资源的最优配置。

2.社会服务能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要求。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需要提升服务能力以迎接社会治理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即保持与国家政策需求的匹配性,深度融入社工服务机构,全面掌握专业工作方法,具备帮助服务对象的同理心等;需要围绕着扎根城乡社区的基层服务能力,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服务能力和适应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服务能力等三个方向着力,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担负起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责任,具备良好的社会服务能力。

3.政策实践与执行能力

社会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国家政策、法规,了解、把握社会工作相关工作领域的方针政策,关注社会工作的基本态势、类型和动向;通过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会议、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方式积累学术信息和实证资料,善于利用互联网、学术交流等手段获取研究的信息、动态和研究成果等学术资源;善于通过扎根社区,开展家庭探访、社区工作、小组工作等,解决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人类福祉而奋斗。

(四)就业方向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有国家民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群团组织(共青团、妇联、工会、红十字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学生辅导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司法部门(社区矫正、禁毒防艾)、卫生部门(医务社工)、社会服务机构、企业(企业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

五、能力支撑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以“三维一体、四方联动”的模式培养社会工作新型人才培养为特色,从以下五个方面支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

(一)树立“价值引领、能力为本、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结合,通过课程思政、服务社会的实践育人等手段帮助学生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学习观和择业观。

(二)引入服务学习和行动研究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以教学实习与研究基地为平台,通过评估需求、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筹集资源、协调接洽社会服务机构及社区,培训社团志愿者,完成服务-总结反思-服务的人才培养循环模式。

(三)建立了“政、校、社、企”多方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2015年以来,社会工作系先后与国家民政部、云南省民政厅、省妇联、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昆明市检察院等多个政府部门及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等10多个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建立了“政、校、社、企”多方合作的协同育机制。建设完成了“全国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民政部)、“云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省民政厅)和“云南省儿童发展与保护资源中心”(云南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世界宣明会云南区域办)等多个协同育人平台。社工系师生还以社会服务项目为抓手,推动了云南省医务社工行业的发展,其成功经验被云南日报记者写入了省政府的内参。

(四)营造“结构化”专业学习环境

通过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提高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反思能力,增强社会工作毕业生的专业性。教师以系统性、批判性的方式对实习学生以一个当事人、一个家庭、一个群体或一个社区为对象计划和实际开展分析,从而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释放潜能的过程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增强社会责任感、专业认同感和实务能力。

(五)创新“社会工作+”跨学科交叉模式,推动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聚焦优势,加深跨国跨校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用社会创新引领社会工作的发展,推动学科建设,如复旦大学“1+2+1”项目、中美“7+7”项目、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服务-学习项目等。同时,也加强与校内优势专业——民族学、新闻传播学等的合作,开展民族社会工作、影视社会工作研究,实现专业优势互补,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