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
16级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18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在向荣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王家桥社区开展服务学习。作为进入社区开展实践的第一课,王家桥社区居委会、云南益心、云南明心合力组织了“云南大学服务学习王家桥社区口述史研究动员”活动,为未来服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0月18日下午两点,学生们顺利抵达位于王家桥社区的昆明市五华区益心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参与口述史动员会。会议期间,社区主任、向荣老师以及一线社工们分享了他们多年来的社区服务的经验与体悟,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社区负责人尹主任首先介绍了王家桥社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王家桥是社会工作示范社区,2008年起,就逐渐有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学生进入社区开展服务,到2015年王家桥社区已成为三社联动工作站,社会工作服务取得了巨大进展。随后,尹主任还分享了他的工作体悟:“服务的第一层次是急功近利,这是不可取的;第二层则是要注重社会效益;而第三层次,如我们向老师在做的,让居民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益心社工机构负责人阿炜是一位从事儿童社会工作的15年的一线社工,他着重介绍了益心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出的儿童自我管理服务模式。在王家桥这样一个流动人口社区,社工人手不足、志愿者流动性极强,这劣势恰恰成了儿童自主服务模式的摇篮,社工将之与积分奖惩制结合,让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其中一大亮点是用积分鼓励孩子去组织活动,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策划撰写、分工合作、沟通交流,这样的领导力培养条件哪怕在精英小学也不一定能实现,但在这里却成了现实。儿童自我管理服务的模式在有点类似于资产为本社会发展(ABCD)模式,社工并非单的依赖于外来资源,而是着力于挖掘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哪怕这些孩子离开了这个社区,在这培养的能力都将伴随终身,让他们能够顺利融入新的环境。
明心社工小毛姐是社区综合服务负责人,她主要分享了反家暴与包容型社区服务的两方面内容。关于包容型社区,凤仪姐先讲述一个工伤致残最终被家人杀害的例子,若当时有社工的介入或是相关组织的存在,悲剧或许就能避免。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处于城市底层,社会工作者应该仔细分析他们的自主性话语,发觉他们的真正需要,并通过设立职工公会、法律服务站和社工探访,为他们提供服务解决问题。关于家暴则需要联合组织和部门来解决。在父权制为背景的当今社会下,虽然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妇女仍然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一个家庭里,当妇女没有稳定的收入和来源,她就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因此很容易受到家暴的危害。帮助受到家暴的女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口头调节,不如让家庭女性有自己独立的收入,有更高的家庭地位。如连心公益互助店、睦邻坊,这些平台的存在让妇女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报酬,让他们拥有底气与自信。
束航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此次口述史项目。由于王家桥社区将在五年内被拆除,此项目可谓是在山雨欲来之时的危机干预,并将成为一个长达三五年的长期计划。我们要做的口述史也绝非纯粹的历史记录,更是在这个过程中与居民建立亲密关系、挖掘他们的潜在需要,让更多居民知道这个项目,甚至主动参与到口述史项目中来——即培养社区骨干。在口述史的记录中,我们希望了解到拆迁对这些居民来说意味着什么,社工又能够做些什么,这些都将成为需求评估的一部分,帮助我们设计开展下一步的服务计划。
最后,向荣老师对王家桥社区口述史的重要性与社会工作视野做了阐述。挖掘社区历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口述史做的原因是王家桥村子即将拆迁,外部环境变化。口述村庄文化历史可以联结本地人和外来人口,促使工友工会支援队伍,参与服务。通过口述史,询问流动人口社区与本地居民社区,社工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更加多元地看问题,领会出更加丰富的王家桥社区文化,记录王家桥社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关于社工视野,向老师提出:“中国的历史、文化要求我们做大社工,要做整合性、创新、包容的社工。”
几位老师精彩的分享结束后,社工机构负责人和向老师带领全体同学实地参观了王家桥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建设内容。
期间,同学们看到了由居民讨论、确定街道名称的具体成果,它们的存在不仅让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更大大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唤起了大家共同的社区回忆。此外,还有精心绘制的社区地图,宾馆、医院、店铺、街巷、社工机构等都被清晰标注,同学们从而对王家桥社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参观的第一站是连心公益互助店,商店售卖的都是社会组织或个人捐赠的衣物和学习用品。这一有偿却低价的方式,既使大家的心意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了需要的人,又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居民的尊严。最重要的是,这个店铺还为家庭经济收入相对劣势的妇女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第二站同学们参观了职工驿站,这是解答人们有关法律相关问题的固定场所,它的另一大功能是在晚上进行电影放映。这个职工驿站以共同观赏电影的方式,让平时较少联系的居民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缓解居民因流动性较大带来的生疏。
最后一站,我们抵达“睦邻坊”公益互动中心,这个中心原是个垃圾回收站,但在社工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现已改造得洁净整齐,宁静温馨,充满着人情味。其中设有积分超市,供居民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还有图书角可以借阅书籍。手艺灵巧的妇女在睦邻坊制作工艺品,并将成果摆在外面的展架上展示、出售,这个平台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她们的经济情况。
至此,云南大学服务学习王家桥社区口述史研究动员会圆满结束,也预示着2016级社会工作专业同学的农村社会工作课程服务学习正式进入实践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