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情简介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及社会工作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的学术传统。1938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吴文藻受聘为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并创办云南大学社会系,设立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学界惯称“魁阁”),汇聚了费孝通、许烺光等学者,完成一批经典论著;方国瑜先生创建西南文化研究室,编辑出版《西南边疆》杂志和“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丛书”。此时,注重实地调查的功能学派和侧重文献研究的历史学派在云南大学交汇。时任云南大学教授的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掀起“中华民族”大讨论。
由民族学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三个教学机构及人类学博物馆等机构构成,获准民族学、社会学两个学术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和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授权,培养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各学段人才,民族学和社会工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社会学被评为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有民族学和社会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在第四轮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连续获A+等级,2017年被列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获准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民族教育教材研究中心、国家文化与旅游部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
学院继承与弘扬学术报国、从实求知的优秀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立足西南边疆、辐射南亚和东南亚,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为做好
2025年接收推免生工作,根据有关工作要求,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基本原则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重要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一步树立科学评价和分类评价导向,切实提高推免生接收质量,依法依规开展2025年接收推免生工作,确保推免招生公平公正。
(一)坚持德智体美全面衡量,以德为先,把学生思想品德考核作为推免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二)坚持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选拔质量。建立科学遴选评价体系,完善全面考查、综合评价、择优选拔的工作机制,突出能力考查,注重一贯表现,强化对考生科研创新潜质和专业能力的考核。
(三)规范推免生接收工作,各项工作在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进行。各院系需成立推免生接收工作小组,严格执行集体商议和集体决策机制,确保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四)做好接收章程、拟录取推免生名单、咨询申诉渠道等推免招生重要信息的公示公开工作,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切实提高推免工作质量。
三、组织管理
(一)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推免接收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学院推免接收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主要负责对接收推免生招生章程、复试名单、拟录取名单的审定,监督和指导各硕士学位点规范开展推免生接收工作;协调全院各部门和系所,保证推免生接收工作顺利进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学院411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二)学院成立纪律监察组,切实加强对推免生接收工作的监督检查。主要负责对推免工作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规定、纪律严格落实到位,保证推免工作安全、平稳、顺利推进。
(三)学院成立推免生接收工作小组,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党政领导、纪检委员、研究生秘书等组成,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推免接收工作,制定本单位推免生接收工作实施细则;同时成立申诉小组,负责处理推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申诉和争议问题。
四、接收类别
(一)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硕士生)。
(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直博生)。
我院录取的所有推免生录取类别均为全日制非定向。
五、接收专业及名额
(一)推免硕士生接收专业及接收名额
我校全日制各专业均可招收推免硕士生,具体以研招网推免服务系统中可填报的专业为准。除推免硕士生外,各专业也将留出一定比例(一般为50%)的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
(二)直博生接收专业及接收名额
我院社会学、民族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专业均可接收直博生,具体以研招网推免服务系统中可填报的专业为准。直博生导师都是我校在行业领域内有优秀科研成就的博导,学校也将为直博生量身定制专属的培养方案。我院直博生学习形式为全日制,录取类别这非定向,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有关管理规定以《云南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直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为准。
六、推免生相关待遇
(一)奖助学金
1. 我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现全覆盖。直博生入学当年可享受博士一等学业奖学金15000元;推免硕士生入学当年可以享受硕士学业奖学金一等奖8000元。次年起,学业奖学金按照学年综合测评成绩评选。
2. 直博生享受博士研究生助学金13000元/生·学年;推免硕士生享受硕士研究生助学金6000元/生·学年。
3. 除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外,我校还设置有研究生张文勋奖学金、岳虹研究生奖学金、校友励志银杏奖学金、方国瑜奖学金、熊庆来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富滇银行奖学金等各级各类奖学金。以及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4. 优秀推免硕士生在学期间若获得我校硕博连读资格,在博士入学第一年将享受博士一等学业奖学金15000元。
以上各类奖学金的具体实施及评定办法请登录云南大学学生工作部网站(http://www.ydxsc.ynu.edu.cn/)查询。
(二)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
本科就读于云南大学的推免硕士生可申请在2025年春季学期提前选修其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程,成绩如实记录。请于拟录取名单公示结束两周后,及时联系我院秘书进行登记,由我院汇总后在12月30日前报研究生院培养办。
(三)优先选择导师
推免生优先向优秀导师推荐。
(四)出国公派留学项目
我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约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品学兼优的推免生可优先推荐参加出国访学项目和获得国际学术交流项目的基金资助。
(五)创新人才项目
我校设置有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品学兼优的推免生在申报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具体申报流程及结项要求以当年发布的申报通知为准。
七、申请条件
(一)申请考生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学术不端及其他违法违纪的推免生。
(二)申请考生必须是取得具有推荐免试权的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并获得所就读学校的推荐免试资格。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体检及我校相关要求。
(四)申请直博生除须满足以上条件外,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1.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秀,一般应在本专业内名列前茅。特别优秀的生源可以适当放宽。
2.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一般应具有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科技奖励、专利等)或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
3.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具备博士生培养潜质。在校期间曾参加
、全国学术竞赛等活动表现突出者,及具有代表性科研成果者优先考虑。
八、推免申请、复试、录取程序
具体日程安排和要求以“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管理服务系统”公布的为准。
(一)推免生可在全车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s://yz.chsi.com.cn/tm,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相关功能开通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注册、查询本人推免生资格及相关政策,填报个人资料信息,进行网上支付等手续,请提前做好准备。
(二)拟申请我院2025年研究生的推免生(含本校推免生),请在推免系统报名功能,第一时间填报“10673云南大学”,并及时关注系统提示和手机短信。
(三)学院按照学校要求及时对申请考生进行审核筛选,确定复试名单,并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发送复试通知。已参加我院暑期夏令营并顺利结营,且获得所在本科院校推免资格的学生,请和学院保持联系。注: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本科毕业院校不得限制考生自由选择填报推免志愿。
(四)收到复试通知的考生请第一时间登录系统进行确认。同时须向我院提供以下书面材料: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一份)、学生证、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证明或综合测评成绩证明、英语四级或六级成绩单,以及网报时填写过奖项的相应获奖证书、发表论文原件或复印件等。
申请直博的考生还须提交《云南大学接收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附件1)及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附件2)。
材料审核无误即可进入复试。我院接收推免生的复试一般以面试为主,具体复试时间、形式及考核要求由学院各专业指定联系老师与考生协商确定并及时通知有关考生。
学院在完成复试工作后,根据推免生接收计划,综合考
虑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情况、复试成绩等因素提出拟录取建议并报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拟录取名单经学校审核后,将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发送待录取通知,考生请第一时间登录系统接受录取锁定招生计划。
(六)推免生拟录取名单将在推免工作全部完成后公示于云南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上,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九、相关要求
复试时间、形式等具体要求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组织安排。具体要求如下:
(一)资格审查
我院成立资格审查小组,对推免生进行资格审核,包括审验考生身份证、学生证、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或者成绩单),或者获奖证书、发表论文原件等。对申请直接攻博的考生,组织专家对考生的科研创新成果、论文(文章)、竞赛获奖奖项及内容等进行审核鉴定,排除有抄袭、造假、冒名或有名无实等情况,资格审查合格后方能参加复试。
(二)复试内容
我院成立复试考核小组,对推免生采取电话面试与线上面试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对申请直接攻博的考生采用线下考核方式。考察内容包括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状态、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各硕士培养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复试形式,具体方式或要求由学院各系所硕士培养点自行确定。
(三)复试时间
我院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考生。根据实际报考情况及录取情况可能组织数次复试。
(四)复试成绩
1.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复试成绩不合格者(<60分)不予录取,其中外语成绩占20%(含外语口语水平测试和听力水平测试),专业素质和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成绩占80%。
2.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作量化计入总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十、其他事项
(一)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不予录取。
(二)未经复试或复试成绩不及格不予录取。
(三)体检相关工作另行通知。
(四)2025年9月1日前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或受到处分的,取消录取资格。
(五)对在推免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学生,一经发现,即取消其复试资格,对已录取者取消录取资格,由推荐单位按学生管理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六)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七)直博生拟录取阶段不区分方向,不指定导师。由我院在学校博士招生专业目录公布后,根据直博生复试成绩、学术创新能力等,结合导师招生计划以及科研需求按双向选择原则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具体分配办法由我院确定并负责解释。
(八)直博生有关管理规定详见《云南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直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附件3)
十一、联系方式
云南大学代码:10673;
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大楼411办公室
邮政编码:650091咨询电话:0871-65035590 张老师,微信公众号:人类学之滇ynanth;
申请宗教学、民族学二级学科下各专业的联系老师聂老师,电子邮箱niexuanhua1024@163.com;社会学二级学科下各专业及社会工作联系老师:余老师,电子邮箱:12666550@qq.com 。
附件:
1.云南大学招收优秀应届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
2.直博生专家推荐书
3.云南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直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
2024年9月25日
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各硕士学位点代表性导师简介:
宗教学(010107)
马居里简介
马居里,
(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
主持的主要课题:“中国南方明清以来汉族‘移民岛’的人类学调查”(18ZDA1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景颇族基督信仰的本色化研究”(17XZJ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项目;“当代云南宗教概览”(SKPG201213),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科普规划项目;“中国节日志·景颇族目瑙纵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云南边境地区基督教综合治理路径研究——基于怒江州和临沧市的比较分析”,云南省宗教智库课题(2023)。
出版著作:《机遇与挑战: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的发展》《从“直过”到“跨越”——布朗山乡70年影像志》《避暑天堂——永仁》《京族——广西东兴市山心村》《哈尼族文化概说》等著作。
发表论文:在《世界宗教文化》《西北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节日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获奖:获云南省2023年度宗教研究成果三等奖、获2018年“红云园丁”奖、2013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优秀论文奖、2011年云南省高校统战工作理论研讨会征文一等奖。
周娅简介
周娅,女,1975年生,云南昆明人,汉族,中共党员,博士,
副教授,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访问学者(2014.9-2015.7);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2014.10-2017.9)。社会兼职: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云南省宗教学会副秘书长(2016年9月至今);西双版纳州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究基地专家库专家(2023年12月-2026年12月)。
主要研究方向: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贝叶文化传承保护;宗教文化与南亚东南亚社会。
主持的主要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社会
基金重点项目“宗教与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研究”(2005-200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南传佛教地区贝叶经典籍调查研究”(2006-2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要义与价值研究”(2014-202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傣文写本中的南传佛教习俗、文书考录及其边疆民族宗教中国化地方叙事研究”(2021-);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国家宗教事务局2023年度招标科研项目“推动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高质量建设发展 提升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佛教人文交流和话语权建设研究”(2023);云南省2024年度宗教工作智库项目“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建设与我国南传佛教教育转型路径研究”(2024),等。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地缘文化及其社会建构——东南亚宗教、民族的政治社会学视野》,主编《贝叶文化与区域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国-东南亚、南亚的认知与实践》(中英双语)、《贝叶文化与和谐周边建设》(中英双语)、《贝叶文化与傣族和谐社会建设》、《贝叶文化与和民族社会发展》、《贝叶文化论集》。在《世界宗教研究》、《思想战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中国宗教》、《佛学研究》、《法音》、《东南亚宗教研究报告》(集刊)、《云南宗教研究》(集刊)、Indian Journal of Tai Studies(《印度台语民族研究学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ddhist Studies([泰]《国际佛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科研获奖:发表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ddhist Studies的英文论文《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Chinese Palm-Leaf Scripture and Several Issue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Collation》(《中国贝叶经全集》及其翻译校勘中的若干问题论析)获“云南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冯瑜简介
冯瑜,女,云南大理人,197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
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基地回族研究基地负责人。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宗教智库专家,云南省民族学会回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云南省郑和研究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宗教学、人类学、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等。
科研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回族多元宗教文化研究”(09YJC850014,2009-2012);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泰国北部滇籍穆斯林宗教文化研究”(13XZJ012,2013-2016);云南大学人文社会
基金项目青年项目1项,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项;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高地建设规划项目1项,云南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项目1项等。
论著发表:在《世界宗教文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东南亚宗教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穆斯林》、《回族研究》、Asian Ethnicity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地方性”的尝试——云南回族特殊族群民族认同、族群关系及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10月),编著1部《杞麓湖畔——通海县纳古镇回族村民日志(2009—2018年)》(学苑出版社2021年1月)。
科研获奖:云南省民族学会回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优秀研究论文三等奖。
社会学硕士点(030301)
谭同学简介
谭同学,湖南省永兴县人,1978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
社会学、民族学双聘博士生导师。曾兼任教育部民族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人类学、农村社会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知识生产及其话语体系重构研究”“南岭民族走廊社会分化与治理转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度发展农村社区公益互助组织建设研究”,国家民委委托项目“南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及预期脱贫后的突出问题研究”等。
论著发表:在《开放时代》《民族研究》、《学术界》《现代哲学》、《文化纵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西北民族研究》、《思想战线》等重要学术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2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民族问题研究》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人类学方法论的中国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双面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英文版Two-Dimensional People. Routledge, 2023;三联生活书店2024年版收入“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金钱的傲慢与社会的偏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桥村有道》(三联书店2010)、《楚镇的站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等5部。作为排名第一核心作者(共1位主编、4位核心作者)参与教育部组织编写,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供初中使用,人民出版社2022)。
科研获奖:曾获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务院参事室“第三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一等奖、第三届“中国社会学会年度推荐好书(2017)”奖。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首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
陈雪简介
陈雪,女,1982年生,汉族,云南文山人,社会学博士,现为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人与物的全球化、区域化与在地化研究;妇女研究。
主持课题:主持在研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澜湄区域咖啡产业与咖农减贫增收”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越老缅边境地区跨国女性‘汇款效应’研究”1项、国家民委青年基金1项,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两个人才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出版专著《云南跨境婚姻移民:一项多元交织分析研究》《跨国摆渡与区域共生:外国人在云南》;在《民族研究》《开放时代》《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妇女研究论丛》等发表论文10余篇,成果被《新华文摘》摘要转载、《人大复印》全文转载。相关科研成果获国家民委社会
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一等奖、二等奖;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
游天龙简介
游天龙,男,汉族,
社会学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人才,中国社会学会口述与社会记忆专委会副秘书长,Comparative Migration Studies副主编,中国社会学会文化社会学专委会理事,民盟云南省委特聘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移民研究、边疆问题研究、平台经济研究。
主持的主要课题:教育部(部级):新冠疫情下美国社会排华行为研究(2022-2023)。
发表论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社会发展研究》、《文化纵横》、《世界民族》、《广西民族大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China Information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科研获奖:2023 年《中国侨联侨情专报》年度优秀建议, 2023 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优秀论文
郭茂灿简介
郭茂灿,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
智能社会
中心主任、社会
方法实验室主任,副教授、东陆青年学者。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委会常务理事,学术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执行副主编、《魁阁学刊》执行主编,学术期刊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Demography、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Sociology of Education匿名审稿人。
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分层与流动、教育社会学、劳动经济学、智能社会科学、定量方法论、族群研究等。
主要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视角下的乡村社会调查研究与专题数据库建设”、云南省社科联一般项目“云南推进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实践路径研究”以及云南大学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专题研究项目“基层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和云南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实验设计视角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与族际关系研究”等。另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和西安交通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SCCNS)在云南的调查。
发表论文:文章发表于《社会学研究》、《社会》以及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和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等中英文期刊。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家庭结构对教育分层的影响、族际婚姻匹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量化测量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术应用及结果,等等。
刘建娥简介
刘建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博士)。南开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环境社会学。
学术兼职: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
获奖与荣誉:荣获2018年获第七届中国人口学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浙江省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会优秀论文奖。2016年获第六届钱学森国际城市学奖金奖提名奖。入选云南大学青年英才人才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2023年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研究专长: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县域治理与城乡融合等。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规划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省市级纵向课题6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2项。在《社会学研究》《人口研究》《社会》《青年研究》《人口与发展》《江苏社会科学》《学习与实践》《思想战线》“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项,获钱学森城市学优秀成果奖2项。
人口学(030302)
晏月平简介
晏月平,女,汉族,
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云南省中青年技术和学术带头人,云南大学“骨干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
主持的主要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问题、经济增长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常态下中国人口转变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效应研究;中央统战部项目:共同富裕目标下推进民族人口现代化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研究。
出版著作:《当代中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中国艾滋孤儿问题研究》《民族人口通论》《经济社会学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东盟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澜湄合作国家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转变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效应研究》《Chinese Ethnic Demograph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等。
发表论文:在《人口研究》《思想战线》《广西民族研究》《人口与发展》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科研获奖:2018年获国家民委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获云南省第二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2016年获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云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
许庆红简介
许庆红,女,汉族,
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大学“东陆青年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分层与流动、海外中国形象
主持的主要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东南亚社会调查的中国国家形象及影响因素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质量不平等的社会效应及调节机制研究”等。
出版著作:《中国与湄公河五国民心相通研究》《企聚丝路: 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调查(马来西亚)》《美国投资贸易指导手册》《教育质量不平等: 理解教育公平的新视角》《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代际流动(1978-2010)》等。
发表论文:在《社会发展研究》、《青年研究》、《社会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科研获奖:2022年获中国社会学厦门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20年获第十八届云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
人类学(030303)
章立明简介
章立明,女,汉族,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和美国米德伯瑞学院访问学院访问学者;云南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云南大学东陆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主持课题: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北美地区的印度华人研究”(2016-2017)、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印度华裔的空间实践研究”(2021-2023)和云南省社科规划办项目“20世纪中叶以来印度政府的涉藏政策研究”(2019-2021)。
云南大学海外民族志项目“印度华人的民族志研究”(2014-2018)、“印度汉语教学的民族志研究”(2017-2020)和“印度东北部邦民族问题的民族志研究”(2018-2019)。
主要研究成果: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国外社会科学》巜中囯社会科学报》《中国民族报》巜中国妇女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本。
科研获奖:《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参著),2010年6月获云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2013年6月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
《中国少数民族农村30年变迁》(参著),2010年10月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著作类三等奖;
《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人文社会
中的短板交叉点》(独撰),2015年8月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论文三等奖;
《人类学视野中的东南亚山地民族研究》(独撰),2018年12月论文获云南省第二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桂榕简介
桂榕,女,
研究员,人类学博士生导师,民族学硕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文化名家,民族学博士,旅游管理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民族学研究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领域涉及文化遗产、旅游、民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等。
发表论文:在《台湾人类学刊》《民族研究》《人文地理》《思想战线》《文化遗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出版著作:在国内外出版著作《重建“旅游-生活空间”: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利用研究》(2016)、《最后的碉楼:东莲花回族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空间》(2013)、《历史·文化·现实:国家认同与社会调适——云南回族社区个案研究》(2012)、Hui Muslims in China(2016)。
主持的主要课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少数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2020-)《同城虚拟社区与城市穆斯林社会融入研究》(2016-2019)。
科研获奖:获云南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后优秀出站报告等奖项。
袁长庚简介
袁长庚,男,汉族,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医学人类学、伦理人类学、当代人类学理论。
主持课题:“当代中国城镇居民死亡观及临终实践的人类学研究”(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
基金青年项目)。
论文
1.《“排毒”与“洗脑”:一个民族志个案中的身体与道德》,载《社会学评论》2020年第2期,pp.98-111;
2.《空间的蚀锈:对共享单车乱象的人类学批评》,载《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10期,pp.59-65;
3.《时代的热症:对传销乱象的延伸思考》,载《文化纵横》2018年第2期,pp.124-133;
4.《空间·方位·道德:路学视野下的村落变迁》,载周永明主编《路学:道路、空间与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pp145-162;
5.《医生的“隐身衣”》,载周永明主编《中国人类学》(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16年,pp53-73。
译著:《城市里的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 City,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2年,作者张鹂,美国社会学会2001年罗伯特·帕克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民俗学(030304)
胡洪斌简介
胡洪斌,男,汉族,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担任《魁阁学刊》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
主持的主要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藏羌彝走廊特色文化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19-2024);云南省哲学社会
基地重点课题:新时代云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建设研究(2019-2024);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大理论实践项目:云南省文化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2021-2024);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会
重点项目:藏羌彝走廊建设中的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云南省党群系统决策
公开招标课题:加快我省新华书店系统转型升级发展研究(2020-2021)。
出版著作:《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研究》《穿越藏羌彝文化走廊》《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分析》《科技创新与文化繁荣》文化蓝皮书系列《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
发表论文:《财贸经济》《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文化产业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经济问题探索》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科研获奖:2020年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
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2);2016年云南省第十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2/2);2023年云南省社会科学奖(著作类)“二等奖”;2015年云南省第十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2009年云南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3/3);云南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4/4)。
苏俊杰简介
苏俊杰,男,汉族,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亚太文化遗产中心博士,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入选者,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人。兼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非遗委员会专家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研究咨询专家、云南省政协智库专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思辨遗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旅游、文化产业、博物馆、艺术社会学
主持的主要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英文专著: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 China: A Critical Approach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一个思辨的视角)
发表论文: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China Perspectives等SSCI期刊发表英文论文4篇,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国文化产业评论》、《艺术评论》等中文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
伍奇简介
伍奇,女,硕士生导师,博士,副教授,现任云南大学民社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传媒人类学、文化产业、
主要成果:
主持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云南文化产品“走出去”路径与政策研究》、《东南亚汉语教学及发展途径研究》,参与重点项目《俭约云南》。主持云南省社科联智库项目《云南文化创意产业面向东南亚国家的传播研究》。主持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丝路书香出版工程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出版项目。
发表论文多篇,编撰、主编图书多部。
王佳简介
王佳,
副教授,社会学系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文化理论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与旅游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出版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出版出版专著《传统民族歌舞的现代走向》,并获得云南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编著出版学习型党组织丛书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副主编出版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参编《区域文化产业研究》、《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等学术辑刊。
发表论文:在《思想战线》、《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民族艺术研究》《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等学术刊物和书籍上发表十余篇相关专业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在《中国文化报》《云南画报》《创意昆明》等多个刊物上发表相关专业的学术散论、文章近十篇。
主持的主要课题:主持完成云南省重大智库项目《云南省社会科学人文素养调查》;主持云南省社科联文化普及项目“云南生活‘技忆’”并出版同名编著;主持并完成云南省社科联创新团队项目《创建国家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路径与政策研究》等课题。
主持《普洱市文化产业近中期发展规划》、《建水县紫陶文化产业近中期发展规划》等决策咨询课题,参与和组织各级政府、企业委托的战略咨询决策和策划项目三十余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2)
何明简介
何明,浙江省义乌市人,1959年6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
院长、特聘教授、民族学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兼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教育部民族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学术期刊《民族研究》《开放时代》《Journal of Mountains and Humanities》等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西南边疆民族问题、艺术人类学以及民族志理论方法等。
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民族团结与民族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西南工程”特别项目“云南边疆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边疆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会稳定—西南地区部分”并担任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项目“人类学概论”等。
论著发表: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哲学研究》、《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理论版)、《学术月刊》、《文史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登。出版学术专著《论重建民族学》《中国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村变迁的符号表征》《Ethnicity and Religion in Southwest China》等7部。主编《西南民族志丛书》《新民族志实验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等多套。
科研获奖:第二届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
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科研教学奖10余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全国自强模范、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称号。
李志农简介

李志农,女,汉族,
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云南省“云岭学者”,云南省中青年技术和学术带头人,云南大学“骨干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在涉藏地区的实践。
主持的主要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云南迪庆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1950-2019);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尼泊尔中国海外 的历史与现状研究(201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滇藏公路建设与云南藏区藏民国家认同建构研究(2014——202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藏区族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2007——2012);
出版著作:《共同书写的历史——外地干部支援迪庆建设口述史》、《滇藏公路与滇西北各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研究》、《我们是谁?云南维西玛丽玛萨人的身份研究》、《融痕——汉藏文化边缘奔子栏藏族村落民族志》、《奔子栏藏族锅庄歌舞》、《民国时期西藏政治格局研究》、《云南藏族的木碗文化》、《云南迪庆人才状况调查》等。
发表论文: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中国藏学》、《思想战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科研获奖:2017年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4、2023、2020、2019、2016年获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获第十八届云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
杨明洪简介
杨明洪,1968年,男,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四川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担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担任四川大学985工程中国藏区与南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985工程社会矛盾化解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担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2018年6月调入云南大学。
主持的主要课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7 项(其中重大项目2 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2项。
科研成果:独立或者以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获得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和省部级一、二、三等奖14项,有10余份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云岭学者称号。
他在国际藏学界有较大影响,频繁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与多家国际藏学研究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机制。2007年6月至2022年7月,担任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2008年1月至2017年担任四川省政协常委,2017年1月至2023年担任四川省人大常委。
罗明军简介
罗明军,男,彝族,
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技术和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主要关注跨境民族地区治理、农村发展、民族文化与现代化。
主要主持课题: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抵边村寨建设与稳边固边兴边的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BMZ074)。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越、老、缅跨境民族地区民间信仰数字地图集”(17FSH001)(子课题四《中越边境云南段跨境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研究》)。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云南三村’再调查”(17ZDA210)(子课题二“玉村商业与农业”)。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彝走廊多元信仰与社区治理的人类学研究”(14XMZ028)。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特有7个人口较少民族扶贫绩效调查研究”(09XMZ050)。
出版著作:《云南特有七个人口较少民族扶贫绩效调查研究》、《民族地区权力、文化与社区治理》、《农村发展理论与云南实践》、《彝族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云南农村发展报告》(2005~2006年)等。
发表论文:在《民族研究》、《宗教学研究》、《思想战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社会科学院》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荣誉和奖励:2017年云南省第二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排名第2。 2018年获云南省第二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排名第6。 2016年获云南省第十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研究报告)三等奖,排名第2。2012年获国家乡村振兴局扶贫开发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排名第4。
邓玉函简介
邓玉函,女,汉族,云南曲靖人,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类学与边疆社会、口岸人类学、边境城镇化、西南山地—跨国民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民委、教育部多项课题。在《世界民族》《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思想战线》《社会科学战线》《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等。
代表性著作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阈中的政治平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基层组织执行状况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代表性论文成果:《合作共赢:近代以来中越边境陆路口岸演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3期;《跨国熟人关系与越南边民入境消费习性研究—兼论跨国民族志方法的理念创新》,《世界民族》2020年第1期;《民族地区乡村生计与治理智慧探析》,《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18年第5期;《跨境民族走廊新视野:口岸人类学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2期;《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重逻辑》,《思想战线》2019年第4期;《白倮彝族社会中人与牛关系研究:基于人与动物共生视角》,《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京族新型社会组织及其跨境经济合作功能探析》,《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茶叶跨界流动与瑶族边民互惠:以中越边境猛硐瑶寨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5期;《中越边境跨界文化共享研究:以瑶族银器为例》,《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中越边境地区跨国文化共享研究:以布傣天琴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12期;《中越边境智慧口岸建设与边民贸易畅通研究:以东兴为例》,《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自然共生与技术塑造:古六大茶山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的形成》,《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从共生到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理路探析》,《思想战线》2023年第1期;《道路空间的文化塑造:路学视角下的云南会泽铜商古道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23年第4期;《“一村一品”型村落共同体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昆明市清水河月季村为例》,《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主持项目:2015年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项目号:15JDSZK070);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边民主位视角下中越陆路口岸跨境合作研究》(项目号:18CMZ042);2019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委托项目《中越边境口岸跨国合作与边民互动互惠研究 》(项目号:2019-GME-052);2018年云南省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获奖情况:论文《神话、礼化与商化: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功能变迁探析》2018年获云南省第二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论文《合作共赢:近代以来中越边境陆路口岸演变研究》2023年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论文)三等奖(独著);2019年9月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研究报告《关于中越边境地区阻止新冠疫情跨境传播的调研报告》2021年6月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委社会
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三等奖(第一作者);2018年12月入选2018年云南省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8月获云南省博士后首批优秀成果奖励;2019年7月入选云南大学第六批“青年英才培育计划”;2021年11月入选云南大学“东陆人才计划”岗位东陆青年学者。
联系方式:dengyuhan@126.com
中华民族学(030406)
马翀炜简介
马翀炜,博士,
教授,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第十届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研究方向为人类学与世界民族。
研究领域:长期从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发展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海外民族志研究。
科研成果: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开放时代》《思想战线》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民族文化资本化》《云海梯田里的寨子:云南省元阳县箐口村调查》《最后的蘑菇房: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哈尼族村民日记》《秋千架下——一个泰国北部阿卡人村寨的民族志》《流动的橡胶——中老边境两个哈尼族/阿卡人村寨的经济交易研究》《流动的橡胶》《在国家边缘:缅甸那多新寨研究》《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元阳县卷》《中国节日志·苦扎扎节》《风口箐口》《清泉转弯的地方》等著作十五部。
李晓斌简介
李晓斌,男,汉族,
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人才计划“云岭学者”,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国家民委首批优秀中青年民族问题研究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中华民族关系史、西南边疆史。
主持的国家级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元明清时期大一统思想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建构的影响研究 (2020.9——2024.1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缅跨境孟高棉语民族的历史重构与身份建构(2014.9——2020.1);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云南特困少数民族的社会转型与传统精神文化调适(2004.9——2010.12);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元明清中华文明共同性的构建与西南边疆融入国家大一统进程的历史实践(2023.1——2025.12 )。
主要研究成果:
以第一作者先后在CSSCI 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出版《云南民族发展史纲要》、《南诏国大理国文化交流史》等5部学术论著。
获奖:
2016年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3年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3年获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张锦鹏简介
张锦鹏,
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经济学、跨境民族、中国经济史方向研究。云南省“云岭学者”,云南大学东陆骨干特聘教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招标项目《古代边疆市场发展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道路变迁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影响研究:以路边村寨那柯里为例》、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云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招标项目《阔塔节》、用友基金会“商的长城”重点课题“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商路风险应对研究”等。
出版著作10部,在《民族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道路·村寨·国家——一个路边村寨社会变迁的人类学研究》、《从逃离到依附——泰国北部美良河村村民国家认同的建构历程》、《普洱市非物质文化田野图像志——牡帕密帕》、《人类学分支学科概论》(主编)、《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宋代经济社会》、《南宋交通史》、《宋代商品供给研究》等。代表性论文有:《闻香识人:宋人对进口香药的利用与他者想象》,《宋代富民阶层成长的制度空间:以交易费用为视角》,《从生死相依到渐被离弃:云南昆曼公路沿线那柯里村的路人类学研究》,《宋代川广马收买行为的演进:市场化与民族文化的视角》,《历史的遗忘与国家观念的重建——透视泰国北部美良河村拉祜族的国家认同》,等等。
获得的荣誉和奖励有:专著《南宋交通史》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云南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论文《宋代富民成长的制度空间:以交易费用为视角》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云南省第二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著作《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第一辑) 澜沧笙歌——拉祜族》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颁发的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优秀教材奖。博士论文《宋代商品供给研究》获云南省学位委员会颁发的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分别获云南大学第十四届、第二十一届伍达观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杰出奖。
龙晓燕简介
龙晓燕,女,史学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清迈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民族交流史、海外民族志、历史记忆等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及荣达基金等项目多项,出版《中国西南民族史纲要》《芒岛傣家》《孟连马鹿舞》《民族·区域与国家》(主编)等著作。在CSSCI刊物发表《借鉴、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南北传统与西南民族史研究再思考》《流动与聚合:泰国中部一个多族群社区的道路人类学研究》《勐、曼陀罗与大一统中国:滇西耿马土司的“国家化”研究》《从刀安仁冤案看清末民初的民族国家观及傣族土司的认同》《从西双版纳到兰纳:泰国清坎傣泐如何记忆历史》等论文40余篇,2012、2014年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讲授本硕博课程:《人类学与世界民族》《中华民族学》《中华民族发展史》、《泰国民族研究》、《图说中华民族史》等。
李世武简介
李世武,男,彝族,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艺术学理论方向博士后,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20ZD27)首席专家。目前担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双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学科归属:民族学二级学科中华民族学。研究领域: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要科研成果:在《世界民族》《民族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含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办刊物7篇,教育部名刊8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部,有1部专著被译成英文在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结项等级为“优秀”)。2019年,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2023年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文体人才专项(理论类)。
吴白雨简介
吴白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紫陶)”云南大学建设执行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云南大学负责人、云南大学建水紫陶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协同基地负责人,云岭文化名家、云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玉溪窑青花烧制技艺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陶瓷委员会主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现代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领域:非遗文旅理论与实践、云南陶瓷工艺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
教育教学:创建并主讲“建水紫陶艺术”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教育部产学研项目、云南省研究生课程案例库项目、云南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面向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建水紫陶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与实践、云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等多项。“云南大学:茶陶融合,建设以非遗文旅为亮点的绿美临翔”入选教育部第六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案例、“陶瓷技艺助力乡村振兴”获文旅部中国非遗研培计划年度优秀项目。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云南省第七届教师教学竞赛产教融合赛道一等奖(最高奖)、云南省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一等奖、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获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导师、入选云南大学教学名师培养计划。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南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项目等9项。出版专著《建水窑》《云南陶瓷茶器》《玉溪窑青花制作技艺》《建水紫陶制作技艺》《稀见云南青花瓷片标本辑录》《云南青花纹样绘本》《云南青花工艺与绘画研究》《玉溪窑青花色釉料配制技法与画法》等11部,在《美术》《民族艺术研究》《中国陶瓷》《民艺》《教师教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艺术作品在景德镇、昆明、玉溪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三次。受邀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做学术报告30余场次。
社会服务:长期深入基层服务省内各陶瓷产区产学研工作,一是推动建水紫陶学术研究、设计创新和产业发展;二是主持恢复玉溪窑青花烧制技艺,入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助推“玉溪青花街”文创园区项目建设落成;三是创设“临沧茶陶”非遗文旅品牌,推进临翔区博尚茶陶文旅小镇打造,受聘碗窑村荣誉村长;四是培养云南陶瓷各族青年人才200余名。2013、2016、2023年《人民日报》纸质版三次刊发专访报道。
人类学与世界民族(030407)
王越平简介
王越平(1980年10月生),云南昆明人,汉族,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
教授、博导,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山大学族群与国际移民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主任。2009年11月至2011年7月在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
研究领域:研究领域涉及中国西南边境研究、大陆东南亚与西南跨国民族问题研究、移民人类学、人类学的休闲研究、都市人类学等。
科研成果: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思想战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等民族学和人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出版专著、编著著作等三本。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和面上资助项目各1项,省部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1项。
马腾嶽简介
研究方向(Specializations):
人类学理论(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亲属研究(Kinship studies)、发展与应用人类学(developmentand applied anthropology)、南岛民族社会与文化( Societies and cultures of Austronesians) 、 中 国西高地南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 Societies and cultures of Chinese minorities in highland of south-west China)、博物馆民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eum)
主持科研项目(限 5 项):
1.云南大学 211 高地项目:《鹤庆白族社会组织与亲属制度调查》,2014年
2.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在台湾离散云南人之故乡认同、社区营造与故乡再联结》,2014年
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夏威夷群岛多族群社会的冲突融合与和解共生》,2016年
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台湾的中华民族认同与记忆研究》,首席专家,2018年
周建新简介
周建新,博士,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英国剑桥大学、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访问学者,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国际访问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跨国民族和东南亚民族。
发表论文:先后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社会科学战线》《开放时代》《思想战线》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
出版著作:《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地区和平跨居模式研究》《爱尔兰民族问题及其和平进程研究——基于一个边境小镇的调查》等10部。
主持科研项目: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爱尔兰民族问题及其和平进程研究”等2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跨国民族研究”“边界、边民与国家——中国西南边境60年(1949-2009)”等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研究”(14ZDB109)。在研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中南半岛‘云南人’研究”(22VJXT007)。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
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何俊简介
何俊,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岭学者,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生态人类学与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
主持的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省部项目。
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在国际SSCI/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World Development,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Development and Change等顶级期刊,出版多部专著,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高志英简介
高志英,云南丽江人,纳西族,云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后,中国台湾清华大学高访学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先后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国家统战部、民宗委等科研项目40多项,云南大学东陆特聘(二级)教授、民社学院博导兼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博导,云南省“云岭学者”、“百名社科学家”与首届“最美社科人”,中国民族学会、人类学会与宗教学会等理事,云南省人大立法委顾问,云南省委统战部、民宗委等特聘专家。
研究领域:高志英以掌握多门少数民族语言与跨学科研究的优势,长期致力于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跨境民族研究。
科研成果:先后出版专著14部,编著、主编5部,拍摄非遗纪录片3部,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刊发学术论文一百多篇,获国家民委、云南省政府与中国人类学学会等优秀科研奖,并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红云园丁奖与伍达观优秀教师奖等。所指导学生学位论文与田野调查报告,获“挑战杯”等奖项。
朱凌飞简介
朱凌飞,云南石屏人,博士,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东陆骨干教授”、云南省“文化名家”,兼任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理事。
本人所属一级学科为民族学,二级学科为人类学与世界民族,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民族社会文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路人类学研究、边界人类学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等。
科研成果:目前出版专著5部,并在《民族研究》《社会》《开放时代》《思想战线》等民族学、社会学类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年度项目各一项,以及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学学会2019年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社会工作(035200)
高万红简介
高万红,女、汉族、云南昆明人,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博士。
社会工作系教授、系主任、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云南省妇联常执委、云南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学术期刊《魁阁学刊》副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工作促进精神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精神残障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与模式创新研究”。近5年主持民政部项目、云南省委、省政府课题及其它横向课题12项。
论著发表:近10年来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思想战线》《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社会建设》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多维度下的抑郁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挑战与前瞻》、《西部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案例研究》等。
获奖:教育部一流课程《个案工作》、国家级优秀成果二等奖、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
优秀论文奖。三次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奖(1个金奖和2个银奖)。两次获得全国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服务奖、实习奖各一次)。获得云南红云红河“优秀教师功勋奖”。
杨婉秋简介
杨婉秋(女),云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博士,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担任医务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方向硕士导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访学、2023-2024年在英国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心理学与神经
中心(IoPPN)担任客座研究员。
曾获云南省委省政府“先进个人”、云南省“劳动模范”、昆明市卫生局“先进个人”、云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等称号。担任国家民政部灾后心理救援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红十字会灾后心理救援特聘专家、云南省妇儿工委“儿童资源中心”特聘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
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康复与社会心理干预研究,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跨学科背景和丰富的实务经验。
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精神病杂志》、《Comprehensive Psychiatry》、《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uero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地震灾后社会心理干预研究》合著《灾害康复医学与健康重建》。发表论文CSSCI/SCI/SSCI 2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奖2项(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生课程”、MSW教指委案例大赛“特等奖”)、省级社会科学奖励2项。
唐谭简介
唐谭,博士,云南省昆明市人,
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3年获云南省“兴滇人才”引进人才。
主要研究领域: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干预。
科研项目:1.主持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22CSH058):城市社区老年抑郁的三级预防与干预研究。2.主持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科研项目。
论著发表:出版专著一部(《老年抑郁的忧与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在国内外核心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中国临床心理学》等SCI/SSCI以及CSSCI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翻译《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治疗师指南》《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自助手册》《认知疗法(第二版):基础与应用》》《认知疗法(第二版):进阶与调整》等七部心理治疗著作。
杨金东简介
杨金东,女,1986年11月生,厦门大学社会学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师,家庭建设指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大学东陆中青年骨干教师,云南大学东陆青年学者,云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云南大学工会积极分子,云南大学优秀研究生辅导员,云南省社会组织专家库专家,云南省社科联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项目验收专家,云南省景洪市社会组织专家库专家,社会工作师资格培训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性别研究、矛盾纠纷治理、社会治理、民族宗教研究。
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少数民族基督教研究》子课题、《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项目》等各类科研、人才项目7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重点项目等20余项。
论著发表:出版专著《群体性事件后的利益协调与官民关系重建——以云南“孟连事件”为例》1部,参编著作5部。在《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云南社会科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学评论》《青海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等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3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推荐阅读1篇,被《中国人口报》理论版摘编1篇,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篇。
教学科研获奖: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国家级),“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国家级),“云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云南大学第十四届教学比赛”特等奖,“云南大学第十一届教学比赛”一等奖(当年最高奖项),“云南大学岳虹最美教师三等奖”,论文《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传承》获云南省第二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著作《群体性事件后的利益协调与官民关系重建——以云南“孟连事件”为例》获云南省第二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
李艳华简介
李艳华,女,民族社会学博士,
副教授,中级社会工作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伦理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理事,云南省乡镇(街道)社工站省级督导,保山市“李艳华专家工作站”领衔人,昆明市官渡区善润养老服务发展中心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老年人福利与老年社会工作、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工作督导。
主持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社区的晚年生活挑战与文化福利发展”;保山市委政法委托课题“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对策研究”;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项目“‘生命联结·共享夕阳美’空巢独居老年人志愿服务项目”; 云南大学青年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社区的养老状况变迁研究”;保山市民政局委托课题“保山市社会福利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社会工作服务探索”; 丽江市古城区民政局委托课题“丽江市古城区推进社会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决策咨询研究”。
论著发表:出版著作《助力应对城市化挑战:转型社区老年文化服务行动研究》、《少数民族转型社区老年文化福利发展研究:以昆明沙朗白族社区为例》、《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以云南老龄工作为例》等;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9篇。
获奖情况:2020年获云南大学第十四届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参与“‘三维一体、四方联动’:社会工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排名第三),2023年获云南大学第二十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生命联结·共享夕阳美’空巢独居老年人志愿服务项目”,获云南省文明办、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项目2023年度“优秀项目”称号,2024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云南地方赛金奖。
社会服务:接受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云南省民政厅、保山市民政局、东川区委社会工作部、中国社科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邀请,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社区干部等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的讲座培训95场次;先后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西部地区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 云南省“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项目、云南省“牵手计划”项目等8个社会服务项目中担任项目督导。
王硕简介
王硕,女,回族,日本首都大学东京城市科学博士,中级社会工作师。现为
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云南省妇女儿童工作发展促进会理事、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泽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理事;中日社会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等。
科研项目:主持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绘本阅读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行动项目“一路‘童’行,共同成长”、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4年年度重点科研项目(著作类)等。参与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5项等。
主要研究成果:
出版专著:《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 among the Elderly》,编著:《云山相互 朝阳一路——一带一路区域基层儿童工作指南》。在《Educational Gerontology》《Bulletin of Social Medicine》《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工作与管理》《人口与经济》《中国卫生统计》等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
社会服务与获奖:第一作者撰写的3篇调研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正面批示;参与的1篇调研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正面批示,并转化为全省学习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五级书记”为民办事解难题现场会关于“云南省重点抓好六件事”的第三件事。所在团队分别获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金奖、银奖。云南大学第二十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云南大学第十四届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云南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质量评定B级课程1门。多次获得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陈晓婧简介
陈晓婧,女,
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级社工师。
研究领域:城市社区研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级研究项目7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