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6日,
民族学专业的12名师生一行到会泽县新街回族乡闸塘村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题专业实习活动。本次田野调查为期30天,10名民族学专业本科生在和奇、聂选华、王雪莹三位教师的指导下,依托“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乡村振兴调研服务项目”,紧紧围绕闸塘村村情、资源禀赋、土地流转、肉牛养殖、草莓产业、民族文化、农户生计、经济收入、房屋建设、生态保护、饮水安全、环境卫生、留守儿童教育、基层社会治理、脱贫攻坚成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民盟云南省委助力脱贫攻坚“会泽同心工程”实施成效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各位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坚持走出书斋、走向田野、深入社会和感知基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让青春之花在扎根田野、扎根人民的奋斗中绽放。
民族学专业师生在闸塘村
在调研活动中,各位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大学的亲切关怀、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转化为田野调查、耕读研学的前进动力,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立足乡土民情和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学科的田野调查学术传统,循着前辈学者开辟的“从实求知”治学路径,通过实地走访与入户调研,与村民共同劳作和开展深入交流,切身感受闸塘村在脱贫攻坚和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力求系统揭示会泽县闸塘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和乡村振兴的本土经验。参加调研的师生一致认为,此次赴闸塘村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习活动,需要坚持以“田野课堂”融入闸塘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实事求是地探寻闸塘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变迁,深入理解闸塘村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云南大学师生走进闸塘村9组(白彝村)田间地头与村民进行深入交谈
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的次仁罗珍同学说:“在田野考察期间,我主要关注闸塘村的肉牛养殖产业及发展状况。闸塘村过去就有养牛的历史,主要是饲养老黄牛用于耕地。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老黄牛低产肉率等问题的凸显,村里开始着手改良和引进新品种的牛种,目前农户几乎都是饲养西门塔尔牛。这一品种的牛因其适应性强、温顺、高产肉率和抗病能力强等优点而受到农户的青睐。2022年,在会泽县肉牛养殖政策的推动以及“山繁川育”战略的驱动下,闸塘村的农户开始从事规模化的肉牛养殖。闸塘村二组(秋卡小组)龙梅养殖场的赵远平先生在“牛八条”政策的支持下,对牛舍进行改造、扩大基础母牛群、为能繁母牛投保、贮存和购买草料,并获得金融贷款的支持,目前饲养的牛达40余头。在考察肉牛养殖的过程中,我也亲自参与到赵远平先生家养牛的各个环节,包括赶牛、割草、拌料、喂牛、铲粪等,深刻体会到了农户从事养殖业的艰辛和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此外,我还对闸塘村家庭作坊式养殖、大户集中化养殖和公司规模化养殖进行深入的调查,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闸塘村肉牛的不同养殖模式、运营状况和发展趋势,以为闸塘村肉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次仁罗珍同学在龙梅养殖场与赵远平先生就肉牛养殖进行深入访谈
关注闸塘村草莓产业发展的普焕莲同学指出:“2017年以来,民盟云南省委以闸塘村“夏草莓”种植项目为切入点,筹资25.4万余元援建配套引水灌溉工程,有效解决冬春两季草莓基地的灌溉难题,并以村集体股份形式注入项目,增加村民在产业发展中所占的分红比例,初步形成“企业投资、政府扶持、农户参与、民盟助力”的草莓产业发展模式。至如今,草莓产业的发展不仅让‘走不出村子’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基本上都有了稳定且现实的收入,还从整体上改变了闸塘村的经济发展面貌。调研发现,闸塘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产业园大棚里的草莓植株郁郁葱葱,红硕的草莓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伴随草莓产业的发展,会泽新街盛丰隆农民专业合作社乘势而上,增种当归、川芎等中药材,进一步拓宽了产业发展的渠道,为闸塘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走进闸塘村,一座座白色塑料膜覆盖的大棚映入眼帘,在装点宁静乡村的同时,也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位于乌蒙山腹地的会泽县闸塘村是‘好在’的,‘好在’的闸塘村有一群可爱的人,可爱的人们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在闸塘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产业园草莓大棚劳作的村民
朱时雨同学说到:“来到会泽县新街乡闸塘村开展田野调查是一段令我非常难忘的学习经历,从书本到田间、从课堂学习到走进村民家里,学习方式和角色的骤然转变让我始料不及,但是老师的指导、村民的友善、村干部的帮助让我能够很快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在田野调查期间,我真真实实地体验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改变,道路硬化、机耕道路修建、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肉牛养殖让闸塘村家家户户都有了增收的新途径,草莓基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灵活就业和获得收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对闸塘村巩固民族团结和实现社会整合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闸塘村的回族、彝族和汉族团结一心、携手并肩、守望相助,努力建设着这片美丽的家园,致力于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本课生朱时雨、李欣茹深入农户家开展深入访谈
关注闸塘村环境卫生的黄荣成同学在调研笔记中写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闸塘村的人居环境卫生提升改造在最近悄然呈现出新的面貌。一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这个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宛如一夜之间换上了整洁的新装。我在调查中了解到,闸塘村村委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关系群众生活品质改善的民心工程、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和推进乡风文明的实事实办实干,积极鼓励农户将传统旱厕改造为水厕,394个三格化粪池已于7月底陆续分发到各家各户,闸塘村将在未来2个月内实现‘每户一个水厕,家家处理污水’以及改善‘小厕所’、保障‘大民生’的‘厕所革命’目标。”
闸塘村户厕改造工程专用塑料型三格一体式化粪池
张景阳同学的民族学专业知识积累和前期田野调查经历为此次暑期实习实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她表示:“从最初的探索前行,到现如今的‘渐入佳境’,扎根田野、走进乡村,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学理念与方法、田野调查技术的交流融合。我们此次的暑期调研紧紧围绕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探索民盟云南省委“脱贫攻坚会泽同心工程”实施前后闸塘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发挥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为闸塘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与此同时,班上的同学通过在闸塘村开展系统的田野调查实训和调查报告、民族志写作训练,将能够掌握民族学、社会学开展实地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方法和能力,通过深入的田野场景观察和撰写丰富的民族志文本,有助于同学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本课生深入农户家开展深入访谈
青年教师聂选华表示,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坚持“从实求知”的魁阁学术传统,探索并实践“课堂+田野+语言+技术+艺术”五维育人模式,以田野调查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中国乡村的文化传承、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等,了解国情民情和民族工作现状,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与互促。今年,
2021级民族学本科班29名同学利用暑假的时间,分别在曲靖市会泽县、文山州丘北县、昆明市宜良县开展暑期乡村振兴主题田野调查实习实训,这是同学“从学生到学者”必不可少的一场“成年礼”。在会泽县闸塘村调研期间,各位同学秉承云南大学民族学“从实求知”学术传统,扎根田野感受中国乡村的巨变,将课堂所学的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用于指导此次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力求把论文写在“田野中”、写到乌蒙大山的村寨里,这既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走向社会、走向群众生活现场的具体实践,也是云大人走出校门、深入基层社会,将民族学专业知识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研习模式。
云南大学师生深入闸塘村农户家开展深入访谈
供稿/聂选华
编审/马凡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