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1日至22日期间,由
智能社会
中心承办的第二届量化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SNAP),在云南省建水县云南大学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协同创新基地举行。在本次工作坊上,来自全国9所高校的青年学者围绕着“中国社会学需要什么样的量化研究”这一主题,讨论了量化研究在代际流动、婚姻匹配、空间分析、人口迁移、公共服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议题下的最新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与会专家学者就“量化研究如何服务地方发展”这一课题,于2024年8月22日开展了云南大学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协同创新基地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郭茂灿主持,外校参会专家主要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华南师范大学等。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协同创新基地参会专家包括建水紫陶园区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琼、孙城等。
园区介绍与发展成就
会议伊始,建水紫陶园区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琼首先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建水紫陶园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成就。吴琼提到,建水紫陶园区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逐步形成了“一核三区”的产业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达到3.59平方公里。2023年,园区的产值已从2014年的8亿元增长至70亿元,园区内企业和个体户数量超过2600家。
吴琼副主任还特别强调了园区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努力。近年来,园区与包括云南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多个研究中心和实训基地,开展了陶瓷工艺、新型材料等领域的研究。通过这些举措,园区不仅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还为紫陶产业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建水紫陶园区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琼介绍园区发展情况
专家学者的深度交流与建议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专家学者们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经验,对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浙江大学范晓光提出,建水紫陶作为云南省的特色文化产业,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仍需进一步提升。他建议,园区可以进一步基于市场调查,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借助数字化和互联网平台拓展市场。同时,他强调,紫陶产业的发展应注重保留传统工艺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和工艺改良提升产品竞争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欧海洋结合自己在法国文化产业的研究经验,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他建议园区可以打造集紫陶文化、传统工艺、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验区,通过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进一步提升紫陶文化的吸引力和市场价值。欧海洋教授还建议园区探索将紫陶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例如将紫陶工艺与云南传统美食相结合,打造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体验项目。
上海大学陈伟则从技术改良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紫陶产业在现代工艺中的应用潜力。他建议,在保留传统手工艺精髓的同时,借助现代技术,如激光雕刻和3D打印,提升紫陶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陈伟讲师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紫陶的市场竞争力,也能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讨论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
浙江大学张婵专注于数据服务的市场拓展和品牌的国际化发展,她强调了数据资源和量化分析在建水紫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建议园区可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此外,她还提出,园区应借鉴国外成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如进一步完善紫陶产品的溯源系统和认证机制,以确保产品的高品质和品牌价值。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座谈会的最后,专家们总结了建水紫陶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吴琼副主任表示,尽管建水紫陶在技术、文化和市场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园区将继续加大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提升紫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郭茂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此次座谈会为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他表示,云南大学将继续支持建水紫陶园区的发展,通过量化研究和数据分析,帮助园区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优化产业链条,推动紫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结语
此次座谈会不仅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强了云南大学社会学量化研究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将量化研究的实际应用与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建水紫陶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未来,各方将继续携手,为实现建水紫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撰稿人/王建汕
编审/马凡松